烤肉中的致癌物是如何产生的?怎么避免?
PS:文末有视频及产品推荐!好了,安利结束,进入正题!
烤肉中的致癌物是如何产生的?怎么避免?
据了解,烤肉中的致癌物有两类。一类叫做杂环胺,目前已知的有二十来种。一般认为,杂环胺是肉中的肌酸、碳水化合物与氨基酸在高温下通过复杂反应生成的。另一类叫做多环芳烃,是有机物在碳化的时候产生的。多环芳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,种类繁多,在烤肉中发现的苯并芘是其中著名的一种,也是最早被人类认识的化学致癌物。
曾有人做过对比实验,是用炭火烧烤香肠。在通常的操作方式下,香肠和火接触,烤好的香肠中的苯并芘含量是每公斤微克;如果把烧烤架升高,让香肠和火相隔5厘米,苯并芘含量降低到每公斤微克。这个含量已经不错,吃一公斤这样的烤肉所摄入的苯并芘只跟几天的饮用水中的相当。
烤肉中的另一类致癌物杂环胺,其产生机理还不太明确。根据现有的认识,肉中的肌酸、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是杂环胺的前体,而高温和长时间加热是其产生条件。这些前体是肉中天然含有的,跟动物品种改良和现代饲料无关。原始人吃的烤肉一样含有,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。跟苯并芘的产生类似,烹饪方式对它的产生影响也很大。
一项研究是在锅里煎肉饼。一种方式是每分钟翻一次,另一种方式是煎好一面翻过来再煎另一面。结果是:煎到同样的程度,每分钟翻一次所用的总时间稍短,而杂环胺的含量只有后者的1/10左右。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,在每分钟翻一次的情况下,肉的表面温度比一直加热的要低。因为杂环胺的产生受温度影响很大,温度越高,时间越长,产生的就越多。把温度从200℃提高到250℃,杂环胺的产生量能够增加3倍。像牛排这样的东西,越熟杂环胺的含量就越高。所以,从致癌物的角度来说,五分熟的牛排就比七分熟的要健康。
因为杂环胺的产生还跟肌酸和碳水化合物有关,所以一些预处理也可能有助于降低杂环胺的产生量。有人研究过分别使用橄榄油、大蒜、洋葱、葡萄酒、啤酒等东西来腌肉,发现腌上几个小时确实可以有效地降低某些种类杂环胺的含量,最好的情况下可以降低90%。但是,这些东西的用量都很大,比如大蒜和洋葱,在腌肉液中的最优浓度在30%左右,而啤酒和葡萄酒,则是直接把它们当做腌肉液。
至于为什么这些东西腌过之后杂环胺会降低,还没有明确的解释。推测的可能有两种:一是杂环胺的形成中有自由基的参与,而这些腌肉物质中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清除自由基;二是腌的过程减少了肉中杂环胺合成所需的前体。基于后一种解释,用过一次的腌肉液应该丢弃,而不该再次使用。
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(NCI)还推荐通过微波炉预处理来减少杂环胺的产生,其可能机理也是通过微波炉加热来去除生成杂环胺所需要的前体。他们的结论是肉经过两分钟的微波加热,去除产生的水,最后的杂环胺生成量可以减少90%。
不管是多环芳烃还是杂环胺,产生的条件都是高温加热。在蒸和煮这样的操作下,温度不会超过水的沸点,远远低于这些致癌物生成所需要的温度。但是,烤肉的特殊香味是美拉德反应的产物,这一反应也要在高温下才能发生。
友情提示:若视频无法播放请留言告知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、更换。谢谢!